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前不久中央网信办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行动聚焦“信息茧房”、操纵榜单、大数据“杀熟”、特殊群体保护等重点问题,督促企业自查整改,提升算法安全能力,旨在确保算法应用生态更加规范。
近年来,算法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应用涵盖个性化信息内容推送、商品推荐、调度决策等多种场景,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为确保算法应用不偏离法治轨道,不侵害用户权益,不破坏市场秩序,我国立法与监管持续跟进。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规范体系,为算法的合规使用划定了边界;同时,监管部门在算法治理领域持续发力,积极回应公众期待,网络环境不断净化。此次多部门联合开展的专项行动是算法治理工作的延续和深化。
以此次专项行动强调的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为例,其主要针对的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的第五类算法——调度决策类算法。众所周知,算法在外卖、网约车等新业态中扮演着决策调度等重要角色,但调度决策类算法不仅仅是一串代码,而是包括作出决策调度的所有机制。这些算法服务直接影响着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安全以及用户体验。此次专项行动明确提出,防范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严防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交通违章率、事故发生率上升等问题。
围绕此次专项行动,相关算法服务提供者可以考量通过以下措施落实调度决策类算法的合规要求。首先,算法监管和治理需要根据不同的劳动和使用场景进行差异化管理。这意味着算法要根据不同的作业环境进行调整,以确保算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例如,在上下班及用餐高峰时段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算法应能自动调整配送时间和路线,以保障骑手安全。在恶劣天气等特殊场景下,需要有明确的订单调度规则,如算法可以设置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自动减少骑手的订单量,以降低骑手的安全风险。
其次,平台需要提高算法的透明度,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并公示结果。这包括向劳动者解释不同等级骑手、网约车司机享受的权益,以及在特殊场景下的订单调度规则,以便让骑手、网约车司机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工作原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处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个人数据,尤其是行踪轨迹、生物识别数据等个人敏感信息时,必须获得其授权,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这有助于保护劳动者隐私,同时确保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
此外,算法需要确保决策结果的公平性,禁止价格歧视和“杀熟”行为,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接单价格的公正以及奖励、补贴等机制的透明。一方面,应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反馈端口、明确反馈规则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劳资平等对话机制,确保骑手、网约车司机们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公正处理,这有助于高效解决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要对算法进行定期全面审核和安全评估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算法中的问题,提高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合作,进行算法备案,及时报告处置相关违法信息,这有助于建立平台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任,提高平台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举措可以让调度决策类算法更加公正透明,确保企业的合规性,同时有助于保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提升用户体验,进而促进新业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大价值。
平台的自查整改行动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更是与监管部门、用户等多方共同推进算法治理的实践过程。相信通过持续提升透明度、强化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作、优化算法逻辑及建立长效机制,平台能够有效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算法技术向上向善发展,为推动新业态乃至整个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
责任编辑:小云
群
哲
简
介